• 1
  • 2
  • 3
  •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
      人才战略是第一战略

  • 实施人才强校战略
     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

  • 创新人才工作机制
      营造人才发展环境

人才风采
人才风采 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 人才风采 > 正文

王存选:捕捉时代光影 传递师院记忆

时间:2019-09-10来源:人才工作科 作者:人才工作科阅读:

王存选:捕捉时代光影  传递师院记忆

王存选2.jpg

王存选,男,1955年8月出生于河南省信阳市浉河港乡的一个红色革命家庭。1974 年高中毕业后入伍,分配到沈阳军区后勤部政治部俱乐部工作。1985年9月考入鲁迅美术学院艺术摄影专业学习并毕业。1989年6月转业,一直在信阳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工作。

漫步校史室、图书馆,浏览学校官网、百度相册,一张张陈列的照片,从黑白到彩色,由花草至万物,都是师院发展的独家记忆。仔细观察这每一个被定格的瞬间,会发现它的记录者都有同一个名字———王存选。校园里,经常能看到 这个两鬓微白,中等身高,很瘦、很有精神,面带微笑挂着照相机四处拍摄的矫健身影,却不知他背后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,更想象不到他为师院付出了多少青春岁月……

情源部队 光影点燃梦想

出身红色家庭的王存选,深受红色精神的影响。他的爷爷王伯鲁是中共信阳党组织的领导人之一,于1929年在战斗中英勇牺牲。爷爷一生的传奇经历给王存选很大的触动,始终记着自己身上流淌着革命的血液,在1974年高中毕业后,饱含着对中国共产党的一往深情,带着对军队的向往,王存选光荣入伍,被分配到沈阳军区后勤部机关当兵。一开始王存选是在俱乐部工作,主要负责写标语、放电影,后来被机关里一位资深新闻摄影老前辈李正丹看中,开始学摄影,首先是学习暗房技术,冲洗胶卷放大照片,其后跟着李正丹老师一起下部队采访。王存选有生以来初次接触了摄影,从此也走上了新闻摄影之路,与摄影结下了不解之缘。经过不断实践摸索,王存选的新闻摄影水平提高很快,1978年,他的新闻摄影作品开始在《解放军报》《前进报》《辽宁日报》《沈阳日报》等报刊上发表。当年,王存选拍摄的《军队奋力救火》新闻图片在《辽宁日报》的头版刊登,还被评为《沈阳日报》年度好新闻摄影作品。王存选多次被选派拍摄采访党和国家领导人,他曾采访过李德生、洪学智、赵紫阳等,还参加过沈阳军区第七次党代会的采访工作。“当时我也就20多岁,很年轻啊,采访前既兴奋又紧张,一进入采访,整个人就投入其中,很快便放松下来了。”回想当时的采访,王存选的眼里还带着光。在军区10多年的军旅生活,王存选有一大半时间都是和新闻摄影打交道,为了提升学历,王存选参加了1985 年的高考,成为了鲁迅美术学院的一名学生,继续在摄影技术上深入系统地学习。王存选说“:这十几年在军区和学校的学习,给我后来在师院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,让我能够得心应手地处理大部分工作。”十几年的沉淀成就了王存选摄影技术的高度,几十年的工作也成就了王存选人生阅历的顶峰。

走进师院 情怀托起热血

1988 年7月,王存选从鲁迅美术学院毕业, 也面临人生中一个重大抉择。拥有部队经历的他,原本可以留在沈阳军区某刊物处工作,但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回到家乡,进入当时并不那么有影响力的师院从事宣传工作。谈及如此选择的原因,王存选坦然地说:“在外多年,我当然是希望回到自己的家乡,也许它无法与辽宁相比,但那是祖辈打拼出的一片热土,我的根在那里。”另一方面,王存选认为校园和部队一样,都是年轻人聚集、充满活力、有着多元文化的地方,总能迸发出灵感的火花。直到现在,他依然喜欢与年轻人相处时那种活力焕发的感觉。

“总体来说,我在师院的工作是十分顺利的。”王存选说。军队多年的实践经历,让他积累了十分丰富的宣传工作经验;专业艺术院校3年学习,他具备了摄影方面系统的理论知识。 在进入师院工作后不久,他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再次激发出光芒,《人民日报》《光明日报》《中国教育报》《河南日报》等多个国家、省级报刊上陆续出现信阳师范学院的新闻摄影作品, 这些作品大都出自王存选之手。第一次看到自己“镜头下的师院”刊发时,王存选比在军区发表作品还骄傲。他说:“那时,咱们还仅仅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学校,名字在《光明日报》上出现,整个学校都轰动了。”当时的校长在全校对他进行了表彰,那期报纸也被领导互相传阅。 此后,“信阳师范学院”与“王存选”两个名字在各大刊物上都被紧紧联系在了一起。据不完全统计,王存选在国家级媒体上发表的学校新闻摄影作品超过200件,还被评为《中国教育报》的优秀通讯员。

“摄影工作室”里,两台照相机静静地躺在桌上,旁边整整齐齐地码放着收集的资料,诉说着它们与主人的缘分,这里就是王存选办公的地方。王存选为记者展示着自己的作品,有打动人心的师生风采,也有令人陶醉的风景人物。这时,他的电脑显示屏上一排排的文件夹引起了我们的注意,这是王存选在师院工作30多年的心血,是师院自1989年至2019 年所有的图片资料,初步统计与师院相关的就有十几万张,仅师院校门变迁的照片就多达20余张。“当时想到自己马上要离开学校了,心中很是舍不得,就动手整理了这些,这么做 既是对自己工作的见证、对学校的负责,也能让接班的年轻人充分了解师院的历史。”王存选说。作为勤勤恳恳致力于师院发展30多年的工作者,王存选不仅见证了师院的成长,更用自己的双手让岁月在这里凝固,让风采在这里传承。

重归校园 育人延续责任

热忱是工作的灵魂,甚至就是生活本身。心怀对新闻摄影宣传工作的热爱,王存选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了30多年,本该退休在家安享晚年的他,一方面为了传承摄影技术,再为学校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,另一方面摄影水平高超, 因工作需要,继续留校任职,同时为学生授课。 王存选不仅在宣传工作上一丝不苟,在教书育 人上也鞠躬尽瘁。作为教师,他严格要求自己, 跟上时代发展脚步,学习钻研 Photoshop 软件技 术,一点点摸索亲手制作了精美的 ppt 教学课件,思路清晰、图文并茂,用心程度可见一 斑,他带过的学生说:“有许多晦涩难懂的长篇大论,听了王老师的讲解,就豁然开朗了。”王存选认为,摄影作品可以更为形象直观地诠释文字,增加文字的表现力,能够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,从而对读者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和震撼力,通过摄影作品来讲解专业知识,学生也更易于接受。

退休不褪色,继续发余热。退休后王存选还在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,为传媒学院、美术设计学院、卓越教师班、社团的学生上摄影方面的课程,通过自己的摄影作品和系统性课件,为学生讲解摄影构图、用光等知识,努力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,“在学校这么多年,有很深的感情了,想要为学校继续奉献,更想把摄影技术传承下去。”王存选朴实的话语带着力量。

在宣传工作上颇有成绩的他,也给从事相关工作的学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:首先,新闻的重点在于“新”,新闻工作者要有一双发现的眼睛,时刻注意身边有新闻价值的点,哪怕是在细枝末节处。其次,作为年轻人要充分学习相关知识,只有积累到一定程度,才能把才能发挥到需要的地方。

兢兢业业,勤勉认真,是王存选在工作上的最佳写照。30 多年来,十几万张照片承载着王存选的心血,对摄影知识的传承寄托着他对学生的期望。他把所有的赤诚和热血奉献给了信阳师范学院。(来源:《信阳师院报》第540期,点击标题可以查看原文链接